實修善德天人和合 光大天人實學新境界

實修善德天人和合 光大天人實學新境界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260期 » 實修善德天人和合 光大天人實學新境界

維生首席  2005-10-01 10:40

新的十年 我們要「接著講」

時間:於九十四年八月二十日地點:鐳力阿道場大同堂
場合:在九十四年度傳道使者、傳教使者複訓班結訓講話

天帝教同奮通過守則、省懺的修養過程,從人心的本善開始,與人為善,不斷的向自己奮鬥,不斷的「和合」,讓人心與天德合而為一,天命與人身合而為一,才能真正進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後要「接著講」,用自己修持的體會解釋給別人聽,天帝教同奮不只要圓滿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幫助所有的人一起回到宇宙生命的境界,以宇宙為家。

  今天結訓,各位同奮就要下山行道了,我們感謝本師世尊及各位上聖高真在無形的護持。可惜有些同奮心放不下,不能通過省懺排除內心的煩惱,沒有能將心上地打掃乾淨,自然不能坐出性中天來。

過去十年是「照著講」
  未來十年要「接著講」

  我從師尊證道代理首席,到繼任首席,在這十年多的歲月裡,對師尊的身教、言教、心教與聲教整理、歸納,希望讓同奮能夠通過天人實學體系尋到修持、研究、信守的道理與法則,事實上完全是依照師尊留下來的記錄以及我自己的體會、摸索,做出理解與分析。

  如果今後我還有十年的時間,我將從現在的「照著講」進一步要「接著講」天人實學,「照著講」是照著師尊的原貌來講,「接著講」是接承著師尊的精神來講。換而言之,前十年是照著師尊的軌跡、規矩講,今後是接著師尊的精神來發揮、發揚。師尊在人間的時候,帶領我們同奮所面對的是行、清、平三劫,現在的三期末劫已經進入春、康、同三劫,根據師尊的理論,「春」是宗教大同的階段,「康」是世界大同的階段,「同」是天人大同的階段,我們同奮面對春、康、同三劫的行運,不只是「照著講」,更要充分發揮師尊的精神,面對現實環境的挑戰,要進一步「接著講」,以繼承師尊的精神,發揚師尊的精神,真正達成救劫救人救心的天命任務。

猶如儒家思想代代傳承的闡發
  將 上帝真道 師尊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以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做為借鏡,孔子證道之後,一百年後有孟子,再一百年後有荀子,從孔子到孟子到荀子,為中華文化的儒家思想留下有體系的重要紀錄。當孔子證道後,七十二賢的弟子分散至各地,祇有曾子與少數弟子守在孔里,曾子將孔子的言教做成紀錄,編成為《論語》,曾子並教育子思,子思再整理《論語》以及曾子所體會的孔子思想,留下了《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以及〈禮運大同〉等,形成儒家傳統的思想體系。

  子思傳孟子後,孟子對儒家的傳統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揮,孔子以君子為道的典範,但是孟子以為要成為一位君子先要經過成其大體的大人教育。孔子以「仁」的思想精神為中心,孟子進一步提出「義」的思想精神,認為仁是精神,義是行為,通過義的行為才能達到仁的境界,擴充成為儒家以仁義之說為中心的思想體系。《論語》有講善,講性則是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篇),但沒有合起來講性善,而是以德代表善的行為,孟子開始結合性與善,強調性善的觀念,以性善做為「德」的根源,用義來達到善,更加發揮了孔子的思想精神。荀子則是承繼孔子對於禮的觀念,發揮孔子對於教育的思想,進一步對孟子的性善說提出思辯,開始有主張性惡的說法,通過曾子、子思、孟子、荀子這樣長期的整理與發揮,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精神思想資產。

  我們從儒家思想傳承的過程來看,如果我們同奮只單純「照著講」,還不能充分發揮師尊的思想,因此,要進一步「接著講」,從師尊的精神接著講, 上帝的真道無限大,是非常宏大的境界,師尊已經開出了一條路,我們要進一步接著講,師尊講大原則,我們進一步落實方法,師尊講基本精神,我們進一步發揮理念,我們要將 上帝的真道與師尊的精神發揚光大。

宗教普遍價值在人道 絕對價值在天道
  形成彼此之間的會通 也形成對立衝突

  宗教都追求普遍的價值與絕對的價值。普遍的價值就是共同的價值,人道的觀念就是宗教的共同價值,是讓人間往上提昇的宗教價值,來自於每一個宗教發源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就是倫理的觀念,儒教、道教都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倫理道德特質,中華文化就是 上帝真道,宗教要維護傳統道德的普遍價值,天帝教的普遍價值落實在廿字真言人生守則。

  普遍價值在於人道,絕對價值在於天道,宗教都有信仰的絕對價值,東方宗教信仰的天、玉皇 上帝、道;西方宗教信仰的 上帝、主、阿拉,代表宗教在天道的絕對價值。

  宗教的發展一方面在實行普遍的價值;一方面也在信仰絕對的價值,形成了各宗教之間相互的會通,也形成了各宗教之間相互的對立衝突,形成了春劫之中的宗教發展面貌。

師尊要改革宗教具備常住不滅的精神
教義的「新境界」就是要以宇宙為家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最高的價值,落實在宗教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亦是中國宗教的絕對價值與普遍價值,因此,天人合一是天帝教天人實學的最高境界與絕對境界。

  現行的教義版本是師尊以四十年的時間所完成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系:

  第一篇是〈新境界緒論〉,師尊以三個月的時間才完成緒論的文字,甚至影響了當時在西安出版《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第一版的時間,原訂在三十一年三月份出版,但是延到十一月才出版,原因就是師尊完成緒論,一再修正,一再補充。

  第二篇是〈新境界原序〉,教義是在民國三十年完成,完成後二十年,民國五十年師尊又寫了〈新境界原序〉,是師尊補充教義的文獻,師尊以二十年的時間不斷思考並體證新境界的教義,為了補充原義,親筆寫下的這篇原序。

  第三篇是師尊在民國七十年寫的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

  師尊在〈緒論〉(《新境界》第二頁)說:

  宗教原為民族中一種重要精神原素,宗教之改進可能影響民族乃至人類之進化。蓋因宗教思想和精神領導確有激發人心創造文明之功能,故宗教之產生是適應時代之需要。

  在後面接著說:

  職是之故,宗教必須具有常住不滅的革新精神,方能為人類之傳統信仰,而保持宗教本身的長存價值。

  可以了解師尊努力的方向就是通過整理來改革傳統的宗教,使得宗教的普遍價值與絕對價值永遠維繫著人類歷史文化的進展。

  師尊說:

  每個時代的宗教必須適應每個時代的思想要求。由天人溝通所得超越時代的宇宙人生新境界,加以系統之整理分析訂為天人合一、聖凡平等的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吾人為了啟迪後世繼續不已朝著宇宙境界探求天人之間永無止境的最後真理,隨時須與無形靈界親和溝通,交流天人文化,所以應有獨立的宗教專司其事,以促進天人大同之理想時期早日降臨。(《新境界》第四頁)

  教義的「新境界」是「宇宙境界」,以「宇宙為家」的開闊胸襟進入到宇宙境界,才能真正體悟 上帝的真道,安身立命在宇宙境界之後,還要關懷人間。

萬有動力萬有和合萬有生命
  是師尊綜合天人實學的三大心法

  師尊在「原序」(第一三0頁)指出人間世界的問題就是「心」與「物」,提出一個「心物和合一元二用世界」,心物和合一元二用世界的自然規律是「自然生化不息」:

  在此自然界生化不息精神與物質同樣不滅的循環過程中。(《新境界》第一三一頁)

  這是心物和合的的基礎,宇宙間通過「生化不息」,通過「生生化化,化化生生」的變化過程,形成心物合一的體系。接下來師尊說:

  自然係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亦是充滿自然的生命。(《新境界》第一三一頁)

  天有生命,一棵樹有生命,一隻螞蟻有生命,石頭、礦物都有生命,因為「自然充滿生命的自然,生命充滿自然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與自然結合在一起,這是心與物的「和合」。

  故在吾人之一呼一吸間生命已與自然交織為一,而宇宙人生渾然一體之道大明。(《新境界》第一三一頁)

  人在呼吸之間,肉體生命、精神生命與自然生命合在一起,天人合一,因此是「人非純粹的人,天非純粹的天」,人的生命有天,天的生命有人,然後才是:

  吾人在宇宙中,宇宙在吾人中。(《新境界》第一三一頁)

  這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民國五十年完成〈原序〉後,再二十年,師尊又寫下〈從宇宙生命談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宇宙生命就是「宇宙境界」,從宇宙的境界中看到充滿生命的自然,再來看人間的生命、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包括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最後宇宙生命與肉體生命、精神生命歸屬在天人合一,是一個充滿著自然的生命。這是師尊的證道之言,包括了三大單元:

  第一是「萬有動力」。萬有動力是「生命中充滿自然的生命」。

  第二是「萬有和合」。萬有和合是「心物和合一元二用」,是生生化化的生命變化過程。

  第三是「萬有生命」。聖凡平等的基礎在萬有生命,宇宙到處都滿佈著生命。

  這是天帝真道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大同、聖凡平等」的終極關懷。萬有動力、萬有和合與萬有生命是師尊綜合天人實學的三大心法。

道與欲混合在人心裡
  善與不善也都在人心裡

  西方文化的特色是求真,而東方文化尤其中華文化的目標是求善。求真是線的發展,求善是圓的發展,因為求真,所以天與人的觀念是分開的兩條平行線。因此,天是天,人是人,天與人沒有對應與交集的關係。求善是天與人合在一起,人心包含道與欲,道是天理,欲是人欲,道與欲混合在人心裡,太極圖就是表現著道、欲混合的形象,且與生俱來是處在平衡的狀態,成長之後,欲心不斷上漲,道心不斷下降,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反之,當道心上升的時候,欲望就慢慢減少了,正是凡心死、道心生。

  道與欲也可以用善與不善的觀念來說明,善與不善的觀念都在人的心裡,《大學》有「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最高是至善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以德之善行來表示善
  老子之善乃發自本性之自然

  孔子講「善」是:

  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篇)

  講善的行為,以行為來完成善的理想,孔子以德來表示善。

  老子講善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

  最善者就像水一樣,水愛萬物、幫助萬物,不與萬物爭,水居最卑下的地方,是最善的行為,水的善很平靜,施予從來不求回報。「動善時」,在冬天、夏天都會產生不同的變化,善的行為在不爭的情況下完成。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老子第廿七章)

  「善行無轍迹」,一個善人所做的行為,你在底下看不到他走過的腳步,真善是不留痕跡的。師尊說:善為人知不是真善。北斗徵祥真經說「偽善勝惡」。

  「善言無瑕讁」,好的一句話永遠不會感覺到有缺陷。

  「善數不用籌策」,好的思想不用事先規畫好,是自自然然來的,因為是來自於本體。

  「善行」、「善言」與「善數」都是表示善行本身是自自然然來的,是天性。善言是自自然然講的,從本性發揮出來的。想要做的事是來自於先天,是自自然然做的,不需要經過規畫,不需要用文字表達。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一個善人的心打開,完全暢開的,坦蕩蕩的。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等於記帳,等於契約,善人做事不必訂契約,因為他做的事不必你償還。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聖人常用善來救人,都是與人為善。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好的善行為對所有的生物、生命都一樣的對待。

  「襲明」應該就是「明明德」,是來自於天性,來自於最好的天性。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凡是一個有品性的人是以身教來影響他人。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善人以不善的人做為一面鏡子,調整自己。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善人不好為師,從別人身上學習經驗來改正自己的錯誤。

當人心與天德合而為一時
  人也與宇宙生命合而為一

  這是中華文化中最可貴的「善」的文化,求善是圓融的,可以包容別人,可以寬恕別人,不僅要求有善心,還要有善行,善要反求諸己,向自己奮鬥就是尋求自己的本善,先調整自己之後才能改變別人。師尊說:救劫先要救心。就是從為人之道開始,再推廣到社會、國家、世界,最後是全宇宙。

  善是天性,天的本性就是善德,善德進入到人心,就是善心,人的善心承繼天德,人心與天德合而為一,天命與人身合而為一,天帝教同奮從反省懺悔的五門功課,到教義的向自己奮鬥,經過不斷的變化過程,不斷的「和合」的過程,與宇宙生命合而為一,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從本善開始,從人心的本善開始,與人為善,不斷的調整自己,通過守則、省懺的修養過程,才能真正進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後要「接著講」,用自己的體會解釋給別人聽,這是修行,天帝教同奮不做自了漢,不只是以天人合一完成圓滿自己的生命,而是要去幫助所有的人一起回到宇宙生命的境界,進入到宇宙境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