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華 兩岸雙贏
採訪/吳月行 錄音整理/鄭鏡忱 2007-01-25 10:20
專訪陳希煌教授
國家必須保障農業生存安全
問:您覺得台灣社會首要解決的民生問題或者您本身最關切的民生問題是什麼?孫文思想強調合理分配的重要,請就您本身的學識背景談談這方面的見解。
答:台灣在一九六0年代工商業發展起來了,農、工、商的所得差距變大,這是經濟發展的趨勢,貧富差距、城鄉差距擴大,這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的。然而,一旦貧富差距到導致社會不安定的時候,配套措施要加強,一般來講要增強社會福利措施,保險制度、醫療制度都要改革,尤其是農民要有配套的措施來輔導。
現今世界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人口卻已增長到六十億,二0三0年還會到八十億,世界上潛在著糧食危機的問題。目前台灣的耕地只有百分之卅二、卅三左右,一年要進口九百萬噸的雜糧,還有其他農產品及畜產品,在這個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時代,隨時可以進口糧食,因此,台灣雖生活在危機中卻不自覺,但是我們必須覺察到台灣經濟不如以前強勁,我們必須注意未來的經濟變局。經濟學家者告訴我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經濟問題是糧食問題與石油問題。台灣是國際孤兒,如果將來世界發生動盪,或有糧荒問題,可能有錢也買不到糧食。所以台灣的耕地最少要維持在六十萬公頃以上,至少三個月的存糧,才能維護我們的糧食安全。
不要忘了農業及農民是經濟社會穩定的支持者,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農業、沒有農民,這個社會會很脆弱,經濟也沒有韌性,因此,國家必須要保障農業生存的安全。
民生問題是國家發展之核心
問:請分享參加第一屆孫文論壇與會心得與看法。
答:我有六點感想:
第一、這次真是兩岸學術菁英的會合研討,我沒參加過水準這麼高且學術思想這樣濃厚的會議。以前到大陸來開會,他們比較封閉而且思想一面倒,北大風氣開放,敢說敢批評,所以我對你們主辦單位印象滿好的。
第二、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討論孫先生對時代的適應性及對中國的影響,正面意見比較多。我們很欽佩他,在那個時候能提出這樣的理論,但是,我們現在要落實在現實層面,必須配合時代的變遷來調整。
第三、從政治、經濟、社會、科學及農學全方位的不同角度探討民生問題,讓我們得到更完整的概念,很值得肯定。
第四、這次研討,大家從產業發展到民生問題的解決到所得公平分配的問題,從各個不同角度都探討到了,甚至連主張大城市或主張小城鎮化,都市化的問題是會造成所得不平均還是所得更平均,都探討到了不同的優劣點。系列性的研討相當廣泛。
第五、學者們檢討並對照兩岸發展歷程,發現台灣是先從經濟發展做起,現在變成在搞文革;大陸則剛好相反,大陸學台灣經濟發展的那套優點,台灣卻反其道而行。
第六、兩岸的學者討論中都有相同共識,認為民生問題是國家發展的重心,以前認為經濟發展就可以解決一切,其實民生問題才是核心,其他是配套的。不過民生問題一定要從長期性的戰略面向及短期的策略面向來思考,才能得到最好的結論,民生問題不只是「肚皮」飽不飽的問題,還包括文化面、休閒面、娛樂面等各方面的條件配合,除了物質層面,還需要精神層面的豐足。
在廿一世紀 組成中華經濟共同圈
問:對未來舉辦孫文論壇的建議以及期許。
答:下次建議可以從兩岸思想及見解的差異性入手探討,因為兩岸有意識形態、政治制度還有經濟思想的差異,在學者們從思想層面的理性交流下,相信能達到一些共識,來促成兩岸的和平與合作關係。
上次我來大陸的時候,有人來向我推銷一個中國政策,我說我沒辦法接受一個中國,因為台灣目前是一個國家型態,我提出「一個中華」政策,如果「一個中華」政策,能把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都納入裡面,就可以形成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十九世紀是軍事競爭的時代,二十世紀是政治競爭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則是經濟競爭的時代,我們一定要將華人地區的經濟組成「中華經濟共同圈」,這樣中華民族絕對是二十一世紀世界經濟最強大的民族。因此,我們下次可以以「中華經濟共同圈」為題來討論,消除兩岸的差異性,不談政治,只談一個中華,我主張一個中華,像大英國協一樣,避免戰爭的傷害性,中華的力量就會很強大。
若兩岸發生戰爭,中華民族就會再次淪陷,最高興就是日本、歐洲、美國,他們可以漁翁得利。一個中華,可以促進台灣經濟發展,讓人民安居樂業,也可以用中華文化,讓大陸人民脫離共產主義的影響,恢復真善美的人性,不是雙贏的局面嗎?我們大家可以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受訪者為台灣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