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集(一)靈魂的解析

生死集(一)靈魂的解析

首頁 » 天帝教教訊第130期 » 生死集(一)靈魂的解析

人生哲學研究會創辦人 穆超  1994-11-25 10:30

  希望有志人士,瞭解靈魂解析的原理,並立志修行,禁絕妄念妄想,發揮第九識的功能,表現善良的本性,只有愛,沒有恨;只有大我,沒有小我,成一神格之人,進入聖域賢關以救人救世。

  古代的印度人,由來信仰「生死輪迴」之說,為求解脫生滅之苦,相率希求涅槃,「涅槃」就是熄滅或死滅不再生起的意思。因為有生則有死,有起則有滅,如此永久生生死死,輪迴不已,結果既無任何之生,亦無任何之死,既無任何之起,自然便無任何之滅了。古代的印度人,為求涅槃,經過數千年之久,始終未得到一個圓滿的解答。

  至釋迦牟尼出世後,始得到一個解脫的方法,釋迦認為在輪迴的漩渦之中,受生滅之苦的是「我」,所以涅槃必需在超越「我」之中求之,「無我」的境地就是涅槃。世界是迷妄執著的,必須脫迷妄,斷執著,達到飄渺無我的絕對境地。「涅槃無我」的絕對境地,是棄世、絕念、無始、無終、無死、無生的境界,所以真正的解脫,若不棄世、無我、超越生滅,是無法獲得的。釋迦的意思,認為涅槃不能在剎那生滅之間求得,必須在超自然的無差別界中求之。所以釋迦思想的根本基礎是悲觀的,因為認定人生是苦惱,又是出世的;因為認定生滅的世界須解脫,也是寂靜的;因為其趨向的涅槃是沒有任何活動的。

  釋迦牟尼在此悲觀的立場上,痛感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苦,為求解脫,乃於二十九歲時,捐棄妻子之愛,及寶冠錦衣之榮,成一沙門。初入深林學苦行,歷六年之間,未得結果,遂至陀佛迦耶地方,端坐菩提樹下,決心不得正覺不起,於三十五歲得以悟道,終成正果。

一、釋迦牟尼對靈魂的解析

  釋迦分析人的靈魂有「九識」:其前五識是眼、耳、鼻、舌丶身五官。第六識叫做意識,是現在意識;第七識叫做末那識,是潛在意識。第六、七兩識互相結合,共認自我,以自己為本位,而起種種妄念妄想,是人生各種煩惱與罪惡的本源。

  第六識與第七識既然互相結合,共認自我,故欲求悟道得解脫,必須脫卻共認自我的第六與第七兩識,第六、第七兩識脫卻盡淨之後,始能達到無念、無想、無生、無死的境地,就是釋迦牟尼所說的登極樂世界。

  第八識叫做阿賴耶識,是生命識!此識離開人身則死。第九識叫做庵摩羅識,亦即無我識,此識性質慈悲,智慧圓滿,不認人我之分。

  至第六丶第七兩識脫卻之後,則第九識的作用必能發揮。第九識的作用發揮後,是時無我無物,則可成賢成聖,成一神格之人,自能充分發揮無私、博愛、服務、犧牲等精神。所以吾人精神修養的最高目的,應在脫卻第六及第七兩識,以充份發揮第九識的作用。第九識是愛的源泉,所以愛是人的本性,這就是本人「愛的哲學」的理論基礎。

二、釋迦牟尼修行中魔王的誘惑

  佛陀釋迦牟尼於解脫之前,曾遭種種誘惑,該時佛陀的第六識已滅而第七識未滅,因產生種種妄念。出現魔軍的威脅,又出現魔女的誘惑,用各種手段阻礙,以毒箭射釋迦。其次命三個魔女以種種甜言蜜語誘惑,釋迦亦不為所動。最後發動魔車,放出種種怪物,起火出風,企圖擊破釋迦修行的道心,但祂毫無恐懼,仍然端坐不動。魔王非常憤怒,又放出毒蛇猛獸,降下雪雹雷震,但釋迦仍然一心不亂,鎮定如常,證明此時已遠離顛倒夢想之境。最後護法的天大將軍厲聲斥責說:「你們這些惡魔,立即離開,這位大修道者的金剛信念,不會被你們挫敗的。」魔天受天人將軍訓斥後,立即撤退。釋迦的道心恢復平靜,達到無念無想,得到無上正覺而成佛。

 

 ●靈魂解析圖

  前五識(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

     (6)現在意識(7)潛在意識(8)生命識(9)無我識

 

  以上是釋迦牟尼於修行時,第九識與第七識鬥爭的情形,魔王的威脅,魔女的誘惑,都是第七識的活動。但釋迦經過禪定之後,終於脫卻第七識,戰勝了誘惑,降伏了魔鬼,獲得解脫。達到了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進入了極樂世界。

三、耶穌修行魔鬼的試探

  據新約聖經馬太第四章(Matthew 4)中記載耶穌已滅第六識,而第七識與自我奮鬥的情況時說:耶稣被聖靈(Holy Spirit)引到曠野,從 上帝的指揮(即幻覺)受魔王(Devil)的試探,在曠野四十晝夜不食,因之大饑,魔鬼(即係與妄念妄想奮鬥)乘之,思有以華惑耶穌說:「你若是 上帝之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嗎?」耶穌回答:「經上記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 上帝口裏所說的一切話』。」

  於是魔鬼攝耶穌進了聖城(Holy city),叫他站在宮殿的頂上(Pinnacle),對他說:「你若是 上帝之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將為你吩咐衪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到在石頭上』。」耶穌說:「是的,但是經上又記著:『人不可試探主 你的 上帝』。」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耶穌答覆說:「撒旦退去罷(Begone Satan撒旦是魔鬼的別名)!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 你的 上帝,單要奉事他』。」於是魔鬼離了耶穌,有天使來伺候……云云。

  這種記載若依靈魂的解析言之,實即無想定,蓋耶穌是時只停止第六識活動,而第七識尙未脫卻。若第七識脫卻盡淨,則惡魔乃無由而生。後來耶穌果然進入無想定,所以卒能脫卻第七識,終以本我戰勝惡魔,達到滅盡定真無我的境地,所以始能成大聖,發揮神性。

四、江間俊一有關靈魂的解析

  日本明治時代的佛學家江間俊一氏深究佛理,並勤於修行,結果獲得解析靈魂的法力。江間俊一氏並將其修練之法,著成「江間式心身鍛鍊法」一書,供世人參考,作者茲節譯原文中有關魂之解析部份如左:

  西洋哲學家嘗分析人之心的狀態為:智、情、意三種。日本神學家認奇魂(智)、幸魂(情)及和魂(意)尚有神直昆魂存在,奇魂、幸魂常不絕活動,變幻不定,和魂(即意識))則善於調和之。又和魂如政府的總理大臣,而神直昆魂,則為天皇。乃神聖不可侵犯,有靈妙不可思的神威力量。

  印度哲學分析靈魂(即心的狀態)為九識,以眼、耳、鼻、舌、身的五官能,為前五識。第六識叫做意識,亦稱為現在意識,直接聽從五官的指揮,觀察自己的利害而活動著。第七識叫做末那識,乃與第六識共認自我(即小我),常以自己為本位,而起種種慾望,種種妄想,亦稱潛在意識,即釋迦狀以「心猿飛移,五慾之枝,意馬馳走,六塵之境。」等語的無明之識,為人生煩惱妄想之府。第七識與五官間接一切均隨現在意識,當現在意識因神經衰弱等原因,失其正確作用時,恆起幻覺錯覺,而顯出種種神經錯亂的狀態。又會在現在意識已休眠時,時常發生各種妄想,就是吾人所常遇見的夢境(世人有見夢境能與過去、現在及未來之事相符而正確者,此為正夢。僅於第六、第七兩識均已熟睡時,由第九識見之)。凡入無想定或自己催眠而見神佛的,或見幽靈而受其纏繞的,要皆出自第七識的作用。但是見幽靈多於現在意識已眠時,假如未眠,則必於患神經衰弱重症時,始能見之。蓋因幽靈原無本體,所以不是神經健全之人所能看見的(見幽靈是第七識的幻覺,惟於忘我狀態中,或神經衰弱時有之,所以幽靈多見於現在意識已眠或神經衰弱極重之時)。

  至於幻覺錯覺,亦有可證明的,如人受催眠術時,術者若暗示說,「觀音臨」則必拜,「大蛇至」則必驚,「火災起」則必恐,凡此皆出自無意。蓋催眠術能使被術者眠其現在意識,一若失杖盲人,易受欺而不自知。凡入無想定或自己催眠而起種種幻覺、錯覺,殆與此類相同,所以臨濟大師曾比喻以戒之說:「逢佛殺佛,逢親殺親。」

  第八識叫做阿賴耶識,是人的根本生命識,所以此識離身則死。又佛家說這是善業相續的本位,人於今生作業時,則必持續之而來世生死輪迴的因果。

  第九識叫做庵摩羅識(即日本神道家所謂神直昆魂即真性),其性質慈悲博愛,四智圓滿不再認人我之分,般若心經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正形容這個靈魂的狀況。

五、靜坐可進入禪定無我之境

  禪宗(佛教之一派)稱脫卻第六、七兩識的狀態為:「本來面目」,又謂:「宜大死一番」者,亦示人宜解脫組織自我的第六、七兩識意思。

  凡修行至無念無想之極,盡脫六、七兩識,而起第九識的作用時,一切法力,都可以任意得之。此第六、七兩識已脫卻的狀態,即心身脫落,禪定的狀態。亦即般若心經所謂「五蘊皆空」,蓋已脫離色界而轉入空界,「色即是空」係言進入此種狀態剎那之間的感想。既入此境,乃無眼界(目之所見為眼界),無意識界(心之所之為意識界),無無明魂(第七識為無明之魂),亦無老死之想,故別無所得,未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而精神亦絕無掛礙了。成此狀態的人,即所謂行深般若,屢入此境,則得悟道,得解脫,實摩訶(廣大之意)不可思議的修業。

  般若心經說:「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係梵語,釋言無上正等正覺,即我之真性)。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就是這種境遇之謂。圓覺經說:「神通光明藏三昧」(三昧梵語譯言正受,亦云正見或作正定解)。華嚴經說:「毗盧遮那藏三昧」,法華經說:「無量義所三昧」,大般若經說:「等持主三昧」,涅槃經說:「法性三昧」,大乘起信論說:「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洞山大師說:「寶鏡三昧」,真喝禪師說:「自受用三昧」,初祖達摩大師說:「凝住璧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二祖大師說:「虛明自照,不勞心力。」臨濟大師說:「人境俱奪」等等,都莫非是指著此境而言。他如大智禪師:「空王那畔絕智音,消息分明無處尋;黃閣簾垂人不侍,紫羅帳外月沉沉。」之詩,正是吟誦此種心境。而禪宗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其解釋此種修行,更為簡明。

  以上係「江間式心身鍛鍊法」一書中有關靈魂之解析的節譯,這是人性的本體,是精神狀態的科學分析,「江間式心身鍛鍊」中的心身鍛鍊方法,主要有二:一為靜坐,一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就是深呼吸、吸氣深入腹部。靜坐和腹式呼吸兩者同時修行,而且不分男女老幼、修行時間,以早晩各數十分鐘或一小時以上,但是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據江間氏稱:靜坐可以修養精神,發揮智慧,腹式呼吸則可以強壯身體,增加膽力。但是修行不難!有恆為難,如能持之以恆,修煉不輟,則必能收效。

  釋迦牟尼因感人生苦惱,於二十九歲時出家,決心成一沙門,先學苦行,歷六年未得結果,遂改變方法,端坐菩提樹下,誓言不得正覺不起,卒於三十五歲時,得以悟道,獲正覺,得解脫,進入涅槃寂靜的境界。

  可知靜坐對於精神修養的功效甚偉,希望有志之士,瞭解靈魂解析的原理,並立志修行,禁絕妄念妄想,脫卻第六、第七兩識,發揮第九識的功能,表現善良的人性,只有愛,沒有恨,只有大我,沒有小我,成一神格之人,進入聖域賢關以救人救世。

  靜坐的目的在排除雜念狂想,妄念妄想,使萬念俱空,進入禪定無我之境,因此才能發揮高度的智慧,表現大知大勇的精神。華嚴經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佛家稱此為「戒定慧」。心經說:「照見五蘊空,度一切苦厄。」五蘊係色、受、想、行、識五者。色謂形相,受謂嗜欲,想謂意念,行謂業緣,識謂心靈。自我係由五蘊構成,五蘊皆空之後,才能進入禪定無我之境。修行之人最好出世成沙門,,最為有效,但是每人都出世成沙門不可能,所以在和諧樸素的家庭中,也可以修行。釋迦牟尼說:一切眾生,悉具佛性。」在釋迦眼中不僅人可以成佛,即所有動物都可以成佛,成佛就是成正覺得解脫之境。

You may also like...